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與喵啦討論布永康非洲傳教短片三兩事

今天與喵啦老婆分享布永康在非洲傳教的youtube。看到幾百萬人在佈道大會萬頭鑽動,喵啦覺得不可思議,跟我說:「應該是比較落後的地方,才會這麼快就相信吧?」

我回答:「我當初看到的時候,第一個直覺也是這麼覺得,應該是因為民智未開,所以才容易被引導、鼓舞。但是我接著想起了台灣,當初不也是這些神父、牧師用奶粉、麵粉一步一步引導的嗎?每個國家或民族應該都會有這樣的階段。」

接著我們看了其他布永康的訪談,他談到說因為佈道大會上有人得醫治,所以下一場大會馬上爆滿並且騷動。喵啦說:「如果我可以親眼看到,有人因此病好,得醫治,我應該就跟他們一樣當場就信了。」

我回答:「我覺得信仰不應該是基於這樣的交換條件啦,不過這種方式的確很有效,由其實是當地的人都知道,這些被醫治的人是真的生病時……當初耶穌明明是個木匠,也是靠著『他爸』的名號來行醫救人。這確實是個有效的行銷手段,用這樣來證明:『我是可以做到醫治病人的神奇,但並不代表我一定要這樣做,因為還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事。』像耶穌就有說:『你的罪赦免(得救)了,還是起來,行走,哪一樣比較容易呢?』」

喵啦接著問我:「這邊所說的得救或是罪又是什麼意思呢?」

我有點訝異地看著喵啦,因為她跟我去過滿多次教堂,應該常聽到這類的詞語,所以我開始在猜,她不是單純要問我解釋名詞,而是在看這些詞語背後的涵義。後來她終於說了:「我只是覺得得救,感覺起來很歧視,好像不信就不能得救了。」

我回答:「這的確字面上會有種不舒服的感覺,不過這也只是人的語言,未必是上帝的本意。我覺得它的精神是,這是一種選擇,而基督徒認為認識神,回到神的懷抱是得到救贖、被原諒、被愛。可是如果一個人可以從宗教以外的方面,例如家人、朋友、配偶等,得到這些支持的力量,的確也不能說他沒救呀!」

嗯,幸好我還記得成為基督徒之前,懷議論者與無神論者的立場與心情,這些,我懂……


歐洲人口中的黑暗大陸,百萬人決志信主的神蹟

一個不論是否為基督徒,都會覺得很神奇的短片。

這樣的一個百萬人的聚會,只要一個騷動、閃失,就會有無數的人被踩死......

佈道大會能平安的各地巡迴,本身就是奇蹟了!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安息日」與「主日」的差別


今天懷恩堂主任牧師——李耀斌牧師,藉主日學的機會,跟大家再釐清一下「安息日」與「主日」的不同。

身為基督徒,我們翻閱舊約時總是可以看到文內討論猶太人的「安息日」。創世記講到,神利用六天創造了世界。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賜福給第七天,定為聖日。」創世記2-1

文中第七天是聖日,有些人可能會混淆所以聖日是禮拜天?所以基督徒才會在禮拜天上教堂?嗯,剛好……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我們從定義重新來過:

安息日的規矩,明白的記載在十誡的第四條,舊約的出埃及記申命記〉都有相關的記載。

「當紀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的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出埃及記20-8

「當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守安息日為聖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使你的僕婢可以和你一樣安息。你也要紀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神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將你從那裏領出來。」申命記5-12

因此,安息日一方面是紀念神,預留一個時間去思索神的偉大;另一方面,也是要人們不可無止境的奴役他們的僕人,要記得當初他們在埃及所受過的苦,所以奴僕也是有安息日的。

這條當守安息日的第四誡,剛好介於與神相關的前三條誡命,以及後來與人相關的六條誡命之間,同時具有神性與人性的二重性,也銜接了十誡從「人當為神作」到「人當為人做

所以第七天的聖日,就是一個該沉澱讓自己去體會、感念神的偉大的日子,不該被其他的雜訊給干擾。這第七天,也就是現在曆法中的禮拜六。有趣的是,猶太人的一天,不是從凌晨的00點起算的,而是從太陽下山的那個瞬間開始!因此第七天的概念,就時間的定義來說,應該是禮拜五的太陽下山以後,到隔天禮拜六的太陽下山以前。

這也讓我回想小時候看電影屋頂上的提琴手》的疑惑。故事主人翁泰維亞(Tevye)要趕在安息日前去送牛奶,明明那個時間點才傍晚,他老婆卻一直說:「這樣你會趕不上安息日!」泰維亞則是不耐煩地回他老婆說:「我不會趕不上啦!不會啦!」現在就可以理解,安息日也不是一個確切的時刻,而是禮拜五當天的太陽下山起算。

而主日,之所以是禮拜天的早上,則是為了紀念耶穌被釘十字架後,三天後復活的那一天。關於耶穌復活那天的記載:

「安息日將盡,七日的頭一日 (也就是禮拜天),天快亮的時候……馬太福音28-1

「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七日的第一日清晨,出太陽的時候,他們來到墳墓那裏……看見一少年……那少年對他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 馬可福音16-1


因此在這一天,耶穌復活,並向門徒現身,要他們鼓起信心去傳福音,所以現在禮拜天早上的「主日崇拜」,為的是紀念耶穌為我們而死,又再度復活的意義。

我們也可以從新舊約之間的差異,看出舊約時期的被動性、被規定;對照新約時,門徒歡喜傳福音的主動與積極性。但這兩者的差異絕對沒有好與壞的分別,純粹是兩者不同的時空背景下,要教化人民的姿態與方式便有不同。兩者的重點都在於,我們如果只是庸庸碌碌的把時間放在求溫飽,便可能忘記了真正精神層面的食糧——天父對我們的愛,為了紀念神,也為了重新找到人生在世的定位,這樣個留給神的日子,其實也是留給自己沉澱的時間,不叫我們驕傲自大,而僭越應有的行為。分清楚「安息日」與「主日」,不是為了劃清「猶太教」與「基督教」的楚河漢界,而是我們得知道為什麼?

因此保羅在歌林多書14-5寫到:「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有人看日日都一樣……守日的是為主守的。」我們是想行禮如儀來虛應故事,還是真心渴慕真理?這才是我們該思考的關鍵!


基督的小兵黃瑞奇 2013.11.17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2014年上映《挪亞》預告出爐了!

黑天鵝導演戴倫·艾洛諾夫斯基於2014年要上映的《挪亞》,舊約故事登上大螢幕再添一筆!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廣義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發展脈絡圖

當我在認識基督信仰的時候,我發現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容易讓人混淆,又很少有具體又容易明瞭的資料,能幫助大家區分這些基督信仰。於是我整理了一個我腦海裡的流程圖如下。


其實從這個圖表也可以看見歐洲、中東、北非的多神教的殞落;例如希臘、羅馬、埃及還有中東在穆罕默德之前的多神信仰,大多消失在歷史洪流中。

針對圖表內的重點文字稍作解釋:
1. 在廣義的基督教信仰中,英語的詞是Christianity,所以就定義而言,天主教、希臘正教與基督新教都屬於基督教。

2. 台灣人口中的基督教,其實正確來說應該是「基督新教」,也就是 Protestantism,因為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後的產物,所以詞意本身有抗議、抗爭。

3. 伊斯蘭教確實與猶太教、基督教系出同門。可蘭經內容也提到亞伯拉罕、摩西、耶穌等人也是他們的先知,而穆罕莫德是先知當中的最後一棒。

當然這個圖還未臻完美,例如經典的十字軍東征是伊斯蘭教與天主教的交鋒,也應該標記出來;或是圖表可以把地域性更明確的凸顯。總之,這只是我今天熬夜做出來的第一版,如果有些新的靈感或想法,會再做修正、改版。

如果有朋友對於內容要勘正的,也請不吝告訴我,我可以立即修正。

希望這樣的一個圖表可以幫助尚未接觸基督教的朋友。

補充整理一些關於基督教的定義:
I. 基督教 (Christianity):耶穌傳到,直至被釘十字架,所傳的門徒皆屬基督徒,因此廣義的基督教由此時開始 。

II. 天主教 (Catholicism):羅馬教廷在君士坦丁大帝招開的尼西亞會議上,正式確立其正統性,也就是現在的梵諦岡教廷的系統。

III. 東正教 (Eastern Orthodox Church):亦稱希臘正教,在東西羅馬帝國分裂後,名存實亡的西羅馬帝國境內的羅馬教廷,前往東羅馬帝國協調教義的差異,然宣告破裂,因此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區別為東正教。

IV. 基督新教 (Protestantism):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試圖顛覆一些羅馬教廷的規定,因此原文名稱有抗議者的意味,台灣所謂的基督教屬之。

基督的小兵黃瑞奇 2013.11.15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噩夢,我在夢中大喊主導文

做了一個噩夢,醒來。

這是我下定決心要寫基督信仰的部落格的第二天。

其實我不太會做什麼奇怪的夢,以前即使看神怪的電影或是小說也不至於。

剛的夢境,夢到我住在一間很大很古老的莊園裡,在我的床邊,我可以感覺到那是另外一個世界的領域,我的床邊是一條結界,我似乎可以聽見有女生在旁邊淒厲的呼喊,然後我發現被子不斷往床便掉下去,我怎麼拉卻都拉不起來。我自覺是清醒的,並不是沒有昏睡力氣,卻拉不起來被子。

我離開房間尋求家人一起禱告。

在夢裡我大喊主禱文與詩篇23

主禱文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詩篇23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祂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
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
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
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
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然後我醒了。

這是我第二次,夢見被魔鬼纏住,然後夢中我仍記得大喊我的禱告,然後醒來……

以前也好好的,都不會感覺到什麼,為什麼現在這種詭異的感覺會降臨?是不是因為我的表態,表態我與上帝在同一國,成為了破壞上帝與撒旦平衡的其中一個分子?

我已經受洗一年多,也沒有這樣的感受。

如今是我下定決心要強力表態,才開始有些詭異的情況。

如果這些不是單純的心理作用,而是真正的正邪對戰,那想必我真的會影響些什麼,讓我也會被試探、被盯上。

正向來說也是一種鼓勵。這表示當我宣示成為上帝的器皿的時候,身為基督小兵的我,也許對另外一派的勢力,也具有殺傷力了……

那我應該要更認真的來分享我的領受,我的感動。

這個禮拜,我將會做出一個基督信仰的流程圖,我要把信仰的模式用最簡單的圖像表達。未來我會把更多我的想像與理解,都放在這個平台。

我現在是有點不寒而慄的。但是我不怕,因為我知道「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

我也大聲呼求,聽我們的禱告,以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基督的小兵黃瑞奇 2013.11.13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如果救贖的計畫可以被破壞?


今天讀到希律王屠殺男孩,有主的使者顯示要約瑟帶著孩子至埃及躲避。

這讓我想到,既然耶穌的性命是受到聖靈助他趨吉避凶,那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前其實有很多過程也都有機會閃避,但是如果他不完成犧牲的動作,就無法完成下凡最重要的使命與救贖,所以他選擇完成了使命。

如果是這樣,那未來發明了時光機的時候,穿越回兩千年前,只要有人阻止了耶穌的犧牲,他的救贖與教義是否就不能有這麼大的感染力來成為未來地球百分之三十的人口的核心信仰?

感覺好像可以演繹成一齣科幻片,而且應該會比《 達文西密碼》更敏感... XD

基督的小兵黃瑞奇 2013.05.09

「敬拜上帝」,就是「乾坤」?

乾卦為天,坤卦為地。

乾的天指至高的萬物運行力量
坤的地並非平地,乃是小土堆

若乾本身是指上帝
若坤可以解釋為祭壇

那我是否可以說「敬拜上帝」,就是「乾坤」?

基督的小兵黃瑞奇 2012.09.06

「得勝」一詞,是否也隱含了基督徒的優越感?

今天 (2013.08.25) 懷恩堂的禮拜,證道時談到一段話:基督徒應該別用「得勝」與「失敗」,該改用「順服」與「悖逆」。

同樣以「行神所喜悅的道」為基準,得勝若代表是神所喜悅的,失敗則代表神所不喜悅之事。

許多基督徒常把「得勝」掛在嘴邊,軟弱的時候用失敗、跌倒來表達。其實就定義來說,的確已經構成「卸責」。應該用「順服」神所喜悅的道,得勝只是結果,順服卻代表了人的「選擇」;反之,「悖逆」也表達出,是人自身的軟弱,而選擇了不符合神的路,失敗或跌倒只是結果。

字面上的定義或許有些人認為不重要。但是,我們要研究神的道理,就必須客觀、系統化,不該僅用「感動」、「聖靈充滿」就要含糊帶過道理本身的探究,否則基督徒所傳的福音,只能觸及感性的、甚至於是激情的人。畢竟感動是主觀的,同樣一個事物,每個人的感動程度不同,唯有用統一的標準:道理,去觸動不同人的內心,讓同樣的一個種子,在不同人的心理發酵,才能夠去完成每個人個別不同的感動,達到同樣認識神的目的。

基督徒本身也許已慣用「得勝」、「聖靈充滿」之類的字眼,這也算是「圈內人」的「行話」,但是對圈外人來說,這是何等的抽象,沒有辦法想像或連結的經驗。所以如果是「圈內人」彼此用共識,自然是不用贅述,但是如果有慕道友或是非基督徒在場,我們該做的是「前情提要」。「為什麼這麼做。」對沒有相同經驗的夥伴是很重要的,也是一種安全感。總不好讓別人覺得「信教的都肖肖」吧!


就像數學的定理,我們是從公式如何推導學起,然後直接用之解題。久而久之,我們習慣這樣做,真的當初背後的意義為何?我們可能要回憶一下,甚至未必想得起來。如果我們在做「靈性的操練」都能習慣那公式推導的邏輯與過程,這某種程度也算是在提醒我們「莫忘初衷」,別成為「行禮如儀」的法利賽人

基督的小兵黃瑞奇 2013.08.25

我為什麼要信仰上帝?


我為什麼要信仰上帝?

我覺得人生就像是從岸邊走向海的過程...

我們都在沿著海灘踩入海中,逐漸向深處走去。有些個性比較有冒險特質的人們,用比較快的速度往深處走,很快的發現了自己快要踩不到底,開始發現海很深。當我越緊張、越執著、越在意的時候,我便失控的往海裡沉下去;當我能放手、交託的時候,海的力量自然把我撐起來。

浮在海面上的我,已經知道自己踩不到底,卻不再慌忙,因為我知道我已把自己交付給海。我知道自己信主不是因為軟弱,而是知道我已經踩不到底,我已經只能交託給祂

有些朋友也許還在海邊徘徊,並不急著走向深處,只是足踏著海水,當然不會有下沉的恐懼。自然也就不覺得把自己交託給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與慧根或是緣分無關,因為每個人的步伐本來就不同。

唯一不變的是,海一直都在前方,不管是在岸邊徘徊的,還是已經走入海中的,祂從不吝嗇的,敞開懷抱,等著。

基督的小兵黃瑞奇 2012.10.09